站群系统
陕西白河黄氏:修身立德 风正行远
时间:2016-05-20 00:00:00  浏览:0次  来源: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作者:纪检监察室
恢复窄屏

 

白河黄氏

白河黄氏原系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双井乡人氏,为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。清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,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,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,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,举家定居在这里,历经266年、13代繁衍,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,呈现出五世同堂、家和业兴、幸福康乐的景象。

白河黄氏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,当国有危难时他们会挺身而出、勇于担当,当民有灾荒时他们会守望相助、扶贫济困。数百年来,涌现出了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黄氏后人,代表人物有:

黄光燮(字弼臣,生卒年不详)清朝光绪年间先后任河南邓州、长葛、商水、西平四地知县,时刻牢记祖训家规,书写“学仰从心”牌匾作为人生信条。任内勤政爱民、清廉为官,深受百姓拥戴,68岁告老还乡时,西平百姓依依不舍,夹道相送。还乡后写成白河民间地方志书《东坝风土人情记》,成为研究汉水文化的有益资料,具有较高存史资政价值。

黄统(1888-1952) 早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,开展革命活动,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,后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兼西安中山大学校长。任内常着青衫布鞋,深入考察、推进教育工作,人称“布衣厅长”。“七七事变”前后,撰写《开国政略》,上呈《彻底抗战策》,在重庆歌乐山租建“服务草堂”,积极开展慰问出征将士、宣传防空常识,进行战地救护和难民救济等工作,展现了国家兴亡、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。1950年,他毅然做出正确抉择,从香港回到北京,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。

黄正甫(1909-1980年)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,并和自己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魏巍一起来到延安,编排演出革命文艺节目,积极宣传抗战。解放战争期间,黄正甫在陕鄂交界的白河、竹山一带,开展革命活动。1948年春,建立白河地下党组织和白河独立营,发展革命骨干50多人,为白河、竹山顺利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解放后历任湖北省均县县长、武汉作家协会副总编兼秘书长、“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”旧址纪念馆馆长等职务。1980年黄正甫逝世时,魏巍发来唁电“星落楚天,江风飒飒,怀尔前驱战士;云横燕山,海浪漫漫,哭我益友良师”以表哀痛。

黄家大院

嘉庆二十年(1815年),白河黄氏家族日益昌隆兴盛,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,历时三年修建起杨树林宅院、老爷湾上下宅院等三处宅院,合称黄家大院。整个建筑群气质典雅、古色古香,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。200多年来,这里世代居住着白河黄氏后裔。2003年,黄家大院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杨树林宅院坐西向东,呈平面长方形,占地约1500平方米,有房屋36间。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、前庭、中堂、后室、通道及两天井,两侧有厢房、耳房。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,硬山灰瓦顶,抬梁式构架,檐下施砖雕斗拱与水墨彩画。庭院回廊、栏杆、窗棂均为镂雕。大门为石雕门坊,长4米,青石门框,附抱鼓石,门额镌刻“第沿江夏”四字,印证着黄氏家族从江西到武汉,从武汉再到白河的一路艰辛、一路辉煌。

老爷湾宅院分上、下院,一进三重,全为砖、木、石结构,门楼用砖皆五面磨平,木石雕刻精巧别致,凡柱皆以石础垫起,做到“寸木不落地”。上院呈正方形,东西长34米,南北32米,共32间房屋,占地约1200平方米,门额上镌刻“双井旧家”四字,8个天井均用长条青石铺砌而成。下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,院内梁柱和门窗照壁等皆为青石,雕刻图案精美,尤其是四根5米高方形石柱,至今仍牢牢支撑着中庭房屋,令人叹为观止。镶在大门两边八字照墙上的青石浮雕,松鼠、青蛙、葡萄、荷叶、荷花等,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

白河黄氏家规

黄氏家族迁居陕西白河后,秉承先祖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,借鉴参考王士晋、陆世仪、张履祥、朱柏庐等名人先贤的家规内容,在1796年(嘉庆元年)制定家规24条。1882年(光绪八年)白河黄氏族人对家规进行修订,以“豫蒙养”、“崇勤俭”、“务职业”等为主要内容,形成了《黄氏家规》20条,突出强调“国之不存,何以为家?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”,教育黄氏后人砥砺奋进、艰苦创业。2009年,黄氏后人对家规再次进行修订,在家规20条的基础上,新增“戒忤逆”、“戒欺弱”、“戒斗殴”等《家戒》10条。至此,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、家戒相辅相成、互为一体的家规家训体系。

白河黄氏家规以传统儒家思想中的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八德为核心,要求黄氏族人崇德重教,胸怀大义,激励着一代代黄氏后人修身立品,艰苦创业,成为当地优秀家规家训的代表。

●视频脚本: 

陕西白河黄氏:修身立德 风正行远

在苍莽雄奇的巴山深处、蜿蜒迤逦的汉江之畔,有一个山水相依的秦楚边城白河县,它位于陕西省的东南端,是安康市的“东大门”。

这里生活着一个人文厚重、家风淳朴的大家族,他们世代坚守和传承着修身立德、风正行远的家规家风,这个家族就是白河黄氏。

白河县三面环楚,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上贸易集散地,享有“小汉口”的美誉。如今,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,清清汉水从这里流出陕西、流向北京。

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,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,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,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,举家定居在这里。历经266年、13代繁衍,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,呈现出五世同堂、家和业兴、幸福康乐的景象。

在山高坡陡的白河山水间,从远方迁徙而来的黄氏家族为何能长久立足,日益昌隆?答案就在于他们极其重视立家规、正家风。

修身立德 矢志报国

白河黄氏始祖黄庭坚,是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“江西诗派”开山之祖,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苏轼在举荐黄庭坚入朝为官时,曾评价他“孝友之行,追配古人;瑰伟之文,妙绝当世。”黄庭坚不但在文学、书法上取得卓越成就,而且为官勤奋清廉,敢于仗义执言,做到宠辱不惊,此外他还为子孝顺,“涤亲溺器”的孝行录入二十四孝,留下千古传颂的美名。

黄庭坚晚年,总结黄氏和其他家族的兴衰起伏,写就一千余字的《家戒》一文,告诫后人“下奉以义,上奉以仁”,“无以小财为争,无以小事为仇,无以猜忌为心,无以有无为怀”,“不可偷取安逸而忘远大之计”,强调黄氏后人要做到仁义为本、立德修身,注重家庭和睦、乡邻和谐,树立远大志向、报效国家,这些成为黄氏后人世代沿袭的行为规范。

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房日晰:

黄庭坚以孝友著称,孝就是对父母的孝敬;友,就是对弟兄的友好。他在《家戒》里面谈到的中心问题就是要和睦,他说这个家族繁衍发展在于和睦,强大兴盛也在于和睦。

白河黄氏秉承了祖上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,并且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相互交融中创立了新家规,而且不断修订丰富完善。光绪八年(公元1882年),续修宗谱时形成了《白河黄氏家规》二十条,对祭先祖、睦宗族、敦孝悌、豫蒙养、务职业、崇勤俭、供赋役、和兄弟、择交游、禁邪巫等方面,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移民与客家文化学者 陈良学:

白河黄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,主要表现为四点:第一就是忠孝,第二就是耕读,第三就是勤俭,第四就是修身。家训中,“传家忠和孝,兴家文和德,持家勤和俭,安家让和忍”,就是对刚才所说四点的朴素诠释。

修身是做人做事的基础,而兴家立业也要以德为基。黄氏家规第十一条“豫蒙养”中强调,“若做秀才、做官,固为良士、廉吏;为农、为工、为商者,亦不失为醇谨君子”,要求黄氏族人身怀学问就要回报社会,当了官员就要为政清廉,即使身为普通百姓,也要做一个淳厚谨慎、品行高尚的人。

数百年来,一代代黄氏后人无论身处何地、从事何种工作,都始终谨遵祖训家规。身为平民安分守己,少有违法犯罪;身为官员清正廉明,常怀律己之心。黄氏后人以自己的知行合一,生动诠释着家规家风的要义。

清朝嘉庆年间发生战乱,黄庭坚第三十世孙、白河黄氏先祖黄存谟父子捐粮300余石,将院房腾给难民居住并开仓放粮、提供粥饭。

白河黄氏后裔黄光燮(字弼臣),清朝光绪年间先后任河南邓州、长葛、商水、西平四地知县16年,时刻牢记祖训家规,书写“学仰从心”牌匾作为人生信条,任内勤政爱民、清廉为官,深受百姓拥戴。68岁告老还乡时,西平百姓依依不舍、夹道欢送。

黄氏家规还突出强调“国之不存,何以为家?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”,要求族人胸怀大义、心系苍生,担负起报效国家、保境安民的使命。

白河黄氏黄统,早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“同盟会”,开展革命活动,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驱。“七七事变”前后,他撰写《开国政略》,上呈《彻底抗战策》,在重庆歌乐山租建“服务草堂”,积极开展慰问出征将士、宣传防空常识,进行战地救护和难民救济等工作,展现了国家兴亡、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。1950年,他毅然做出正确抉择,从香港回到北京,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。

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、故宫博物院书法家 魏殿松:

白河黄氏家规指出“国之不存,何以为家?”要求后人在国家出现危难时,挺身而出、卫国御敌,这是一种民族大义的责任担当。黄统在面临国家危难之际能够积极作为,尽自己的力为抗战作贡献,这跟他从小接受的家规影响和家风熏陶有莫大的关系。

黄统的侄子黄正甫受黄统思想的影响,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,并和自己的学生,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魏巍一起来到延安,编排演出革命文艺节目,积极宣传抗战。解放战争期间,黄正甫在陕鄂交界的白河、竹山一带,秘密开展革命活动。1948年春,建立白河地下党组织和白河独立营,发展革命骨干50多人,为白河、竹山顺利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80年黄正甫先生逝世时,魏巍发来唁电“星落楚天,江风飒飒,怀尔前驱战士;云横燕山,海浪漫漫,哭我益友良师”以表哀痛。

走进白河革命烈士陵园,长眠在这里的黄氏后人有16位之多。青山埋忠骨,翠柏颂英烈,它们共同见证着黄氏家族的家国情怀。

重教兴学 风正行远

(儿童诵读黄氏治家格言)“居家庭,宜以诗书为训;处家里,宜以谦让为先;治田园,宜以耕耨为本”。

白河黄氏极其重视教育,家规第十一条要求,“须知子弟之当教,教法之当正,养正之当豫”,就是要求族人重视子女教育,将儒家经典和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学习内容,严格加以教诲,使他们的品德变得高尚,人格变得高洁,气质变得高雅。

1798年,黄存谟出资修建校舍18间,在全县首办“义学堂”,对贫困学生捐金资助,对成名学子实行奖励。

华南理工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谭元亨:

白河黄氏家族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创办了“义学堂”,无论是本姓的孩子还是外姓的孩子都可以在“义学堂”里读书,这也是这个家族崇文重教的一个传统,对当地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据《白河县志》记载,白河黄氏在清代诞生了太学生、廪生、贡生、邑庠生70余人,周边成才者多出其门下。

黄统于1927年出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长兼西安中山大学校长期间,常着青衫布鞋,深入考察、推进教育工作,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,人称“布衣厅长”。

中国散文学会理事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联合会副主席车宝仁:

黄统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以后,因为他认识到陕西的发展需要人才,人才需要教育,所以他就竭尽全力地发展教育事业,培养了大量的军事革命人才和妇女解放、妇女教育的人才,为陕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家族兴衰,树人为本。白河黄氏重教兴学的传统源远流长,不断滋养和激励着黄氏后人奋发向上,成长成才。重教须兴学,风正可行远,成为了白河黄氏的共识,代代相传。

艰苦创业 继往开来

黄氏家规第十二条“务职业”提出“士农工商,业虽不同,皆是本职,务则勤而习守端”;第十三条“崇勤俭”强调“不勤则寡入,不俭则妄费”,就是要求族人无论身为文臣武将,还是从事渔耕樵读,都务必守本分、务正业,做到勤勉敬业、节俭持家。

黄氏家族迁居白河后,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田造地,将陡坡旱地改造成千顷良田,使“石坎坎”变成“金碗碗”。勤俭伴随清苦,苦后方尝甘甜。如今,在白河黄氏后人居住地,荒山秃岭变成高产茶园,不毛之地变得绿意盎然,呈现出生机勃勃、茶酒飘香的繁荣景象。

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移民与客家文化学者 陈良学:

白河这个地方山高、坡陡、田少,当年的自然条件是相对恶劣的,对农业无形中是一种制约。黄氏家族迁居到这里以后,他们靠着全体族人艰苦奋斗、团结一致,通过200多年的努力,终于把白河这个地方建成了阡陌纵横的米粮之乡。

2009年,白河黄氏再次续修家谱,形成《家戒》十条,要求族人戒忤逆、戒凌长、戒欺弱、戒斗殴、戒健讼、戒酗酒、戒赌博、戒淫乱、戒非为、戒轻谱。至此,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、家戒相辅相成、互为一体的完整家规体系,为白河黄氏子孙确立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社风民风。
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

白河黄氏家规作为优秀的家规文化,自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,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。它与巍巍秦巴一样虚怀若谷,同悠悠汉水一般源远流长,至今依旧激励着人们开拓奋进、砥砺前行!

●白河黄氏家规摘编

爱国家
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覆巢之下,岂有完卵?国之不存,何以为家?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译文

皮都没有了,毛还长在哪儿呢?倾覆的鸟巢下面,难道还有完整的鸟蛋?国家都没有了,哪还有家呀?保卫祖国、抗击敌人是我们家族历来的神圣职责。

重教育

族中各父兄,须知子弟之当教①,又须知教法之当正②,又须知养正之当豫③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教:教育。

②正:适当、正确。

③豫:事先有所准备。

译文

家族中各位父亲或兄长,一定要明白对后生晚辈应该进行教育,还须明白教育要掌握适当的方法(要让他们走正直之道),而教育他们走正道应当事先有所准备。

七岁便入乡塾,学字学书,随其资质。渐长有知识,便择端悫①师友,将正经史书,严加训迪,务使变化气质,陶镕②德性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端悫(què):端庄正派、诚实谨慎。

②陶镕:陶铸熔炼,比喻培育、造就。

译文

当子弟们七岁时就应该送入乡里的私塾,学习识字和书法,但要遵循他们的禀赋资质来实施教育。等到他们渐渐长大,有了一些知识之后,就要为他们选择端庄正派诚实谨慎的人来做他们的师长朋友,将儒家经典和史书作为学习内容,严格地加以教诲引导,务必使他们的气质变得高雅,使他们的品德和性情得到很好的培育发展。

崇勤俭

士农工商,业虽不同,皆是本职。勤则职业修①,惰则职业隳②。修则父母妻子,仰事俯育③有赖。隳则资身无策④,不免姗笑⑤于婣里⑥。

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修:美好。

②隳(huī):毁坏。

③仰事俯育:向上侍奉父母,向下养育儿女。指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

④资身无策:资身,资养自身;无策,没有计谋,没有办法。指无法自立。

⑤姗笑:讥笑,嘲笑。

⑥婣(yīn)里:“婣”,同“姻”,姻亲。婣里,姻亲之间,泛指亲戚。

译文

无论是读书人、农民、工人还是商人,所从事的职业虽然不同,但都有自己的职责。勤奋就能使自己的职业变得美好,懒惰就会使自己的职业遭到毁坏。职业美好了,无论是向上侍奉父母还是向下养育儿女(即维持一家人生活),都有了依赖。职业遭到毁坏,就无法立身处世,免不了要被亲戚们嘲笑了。

勤与俭,治生①之道也。不勤则寡入,不俭则妄费。寡入而妄费则财匮,财匮则苟取,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,黠者②入行险③侥幸之途。生平行止④,于此而丧;祖宗家声,于此而坠。

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治生:经营家业;谋生计。

②黠者:狡猾、含有内心险恶、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。

③行险:做冒险的事,走危险的路。

④行止:一举一动,这里指品行。

译文

勤劳与节俭,是经营家业的方法啊。不勤劳就收获少,不节俭就胡乱花费。收获少却乱花钱就会财富匮乏,财富匮乏就会(不讲原则地)随意获取,愚昧的人就会做出不知羞耻的事,狡猾的人就会抱侥幸心理铤而走险。一生良好的品行,从此就会断送;祖宗的美好声誉,从此也会丧失。

尚廉洁

士者,则须先德行、次文艺,士宦不得以贿败官,贻辱祖宗;农者,不得窃田水,纵牲畜作践;工者,不可售敝伪器什①;商者,不得洒色浪费②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敝伪器什:假冒伪劣的器物用具。

②洒色浪费:花天酒地浪费钱财。

译文

读书人首先必须修养道德操行,然后才是提升文学艺术水平,做官不能因为贿赂而身败名裂,给祖宗留下耻辱;务农的人,不能非法占据他人的田地,放纵牲畜糟蹋人家的庄稼;做工的人,不能售卖假冒伪劣的器物用具;经商的人,不能花天酒地浪费钱财。

若做秀才、做官,固为良士、为廉吏;为农、为工、为商者,亦不失为醇谨君子①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醇谨君子:淳厚谨慎

译文

做了秀才或为官一方,就要坚持做贤能之士或清廉之官;做了农民、工人或商人,也要做一个淳厚谨慎品德高尚的人。

和邻里

末俗①或以富贵骄,或以智力抗②,或以顽泼③欺凌。虽能争胜一时,已皆自作罪孽。况相角④相仇,循环不辍。人厌之,天恶之,未有不败者,何苦如此?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   ①末俗:世俗之人。

②抗:对抗,抗衡。

   ③顽泼:顽固撒泼。

④相角:互斗。

译文

有的人凭借富贵骄横,有的人凭借心机勾心斗角,有的人凭借顽固撒泼欺凌别人,即使能争得一时的胜利,也都是自作罪孽罢了。何况与人相互打斗相互仇恨,冤冤相报,永不停止。人们厌恶他,上天也厌恶他,最终没有不失败的,何必要这样呢?

童蒙①时,或多同馆②,或共游嬉,比之路人迥别。凡事皆当从厚,通有无,恤患难。

  ——摘自《黄氏宗谱》

注释

①童蒙:童年。

②馆:指教学的地方。

译文

(我们族人)童年时,大多数时候同处一室学习,或者一起游玩嬉戏,与陌生人相比大为不同。所以凡事都应当相互厚待,互通有无,救济患难。

●采访札记

家风正,方可行远

走进逶迤的界岭山,踏过蜿蜒的厚子河,映入眼帘的是静静的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黄氏祠堂和黄氏古院落,浸透了风雨沧桑,与青山绿水遥遥相望。停足注目,透过岁月的痕迹,感悟一个时代的辉煌,品怀那永不褪色的记忆……

白河黄氏是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,在《黄氏宗谱》中有如下记载:“乾隆十五年,本房山谷公三十世孙存仁公携子孙自英山来”。公元1750年,黄存仁携家眷从汉江逆流而上,行至白河,见“洪荒甫辟,地土肥美”,便择地而栖、聚族而居。定居下来的黄氏一族通过建祠堂、立族规、续宗谱,使黄氏一族枝繁叶茂、兴旺昌盛,如今仅在白河就有1万多人。

走进一位黄氏后人的家中,我们看到了厚厚的黄氏宗谱60余本。翻开宗谱,可以看到《家戒》、《黄氏家规》等内容,其中详细记载了祭先祖、睦宗族、敦孝悌、豫蒙养、务职业、崇勤俭、供赋役、和兄弟、择交游、禁邪巫等家规,黄氏家族修身立德、勤俭持家、重教兴业的优良家风跃然于纸上。

翻看《黄氏宗谱》,传承的是优良家风,不变是家国情怀。据“族风篇”记载,黄氏家规祖训先后在1796年、1882年和2009年三次修改。在最近一次修改中,“国之不存,何以为家?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”的家国观更是被写入家规第一条。有国才有家,黄氏族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,人人恪守、代代践行。在白河县革命烈士陵园,长眠于此的黄伯勋、黄文兴等黄氏后人就有16位之多。

诗书传家、耕读立世是黄氏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。“七岁便入乡塾,便择端悫师友,将正经史书,严加训迪,务使变化气质,陶镕德性。他日若做秀才、做官,固为良士、为廉吏;就是为农、为工、为商,亦不失为醇谨君子。”白河黄氏家族将子孙教育写进家规,并亲力亲为,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。1798年,黄存谟出资修建校舍18间,在全县首办“义学堂”,黄氏族人重视教育程度可见一斑。良好的教育使黄氏一族人才辈出,仅在清代就有太学生、廪生、贡生、邑庠生70余人。

“勤与俭,治生之道也,不勤则寡入,不俭则妄费。”黄氏一族迁居白河后,修田造地,艰苦创业,勤俭持家、砥砺奋进的精神代代相传,以良好家风带动了一方民风社风。“山高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,土无三寸厚,地无百亩平”是白河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。以黄氏后人为代表的白河人历时20多个春秋,修建石坎水平梯地23万亩,砌成石坎3.5万公里,将陡坡旱地改造成千顷良田。

家风好则民风淳。“入士者,则须先德行、次文艺;农者,不得窃田水;工者,不可作淫巧;商者,不得纨袴冶游。”黄氏家规祖训要求族人无论是做官,或是为农、为商,必须要修身立品,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下,造就了一方民风淳朴、人心向善的社会风尚。

家风正,方可行远;社风正,则国运昌隆。这就是家规的力量、精神的力量!(邓启波)

●专家观点

陈良学:传承家训 修身齐家

白河黄氏是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,黄氏家族其中一个分支历经迁徙,最终定居白河,如今已形成五世同堂、家和业兴的景象。作为一个外来家族,能够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并兴旺发达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代代坚守与传承家规家训。

勤劳质朴的黄氏族人身上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,开荒拓野,精耕细作,兴农业,办族学,将山高坡陡、田少山多的居住地打造成鸡犬相闻、自给自足的美丽田园。为了使子孙后代守望相助,他们秉承祖训,建宗祠,不断修订完善黄氏家规,激励后代奋发进取,传承优良家风。

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常常提到“修身齐家”“忠义孝悌”,这体现在黄氏家训中就可以概括为“忠孝、耕读、勤俭、修身”四个方面。何谓“忠孝”,即忠于国家、孝敬长辈,这流露出黄氏族人对于家国的一种厚重情感;何谓“耕读”,即耕作、读书,这是黄氏族人安身立命之本,精于耕作,勤于学业,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;何谓“勤俭”,即开源节流,崇尚质朴,恒念物力维艰;何谓“修身”,既克己复礼,戒奢戒躁,要成为品德高尚、勤劳、爱民、廉洁的人。

“传家忠和孝,兴家文和德,持家勤和俭,安家让和忍”,黄氏家训以朴素的道理昭示后人,孕育出了人才辈出、生生不息的黄氏家族,也带动出一方好社风的形成。

  (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客家文化学者 陈良学)

房日晰: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

“遗子千金,不如遗子一经”,白河黄氏修宗祠、立家规,以《黄氏家规》训导族人,教育子孙后代修身养德,筑牢安身立命的根基,使得黄氏家族能够历经数百年而生生不息。

《黄氏家规》中蕴含着儒家文化里的“忠孝”、“仁爱”等核心思想,在倡导优良家风方面,不失为一份好的教材。对待家人,家规主张“敦睦”,“敦”即“敦孝悌”,孝敬父母,尊重兄长,使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一家和睦相处。“睦”即“睦宗族”,敬重老者,尊重贤者,使宗族和睦。对于亲族邻里,提出“厚婣里”、“凡事皆从厚,通有无,恤患难”,即不论亲疏,都要“诚心和气待之”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,它提出“和”的观点,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,要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公正平和,只有持这种宽厚的态度,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,诚如黄庭坚在《家戒》里所云:“无以小财为争,无以小事为仇,使我兄叔之和也。”这些观点主张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启发。

  (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房日晰)

谭元亨:勤与俭,治生之道也

白河黄氏作为黄庭坚后裔的一脉分支,自清朝迁入白河后,在200多年的历史中,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人才,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,这与家规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因为从异地迁徙过来,家规对于如何勤俭立业也作了详细规定,借鉴引用朱柏庐的《治家格言》教诲子孙“勤与俭,治生之道也。不勤则寡入,不俭则妄费。”在阐明勤俭的重要性后,对于如何“勤”“俭”各指出了三条要求。关于“勤”,家规指出第一要深思远虑,未雨绸缪,“事宜早为、物宜早办者,必须预先经理”,不要等到临时才去考虑,造成仓促慌忙、不知所措;第二要早睡早起,珍惜时光;第三要吃苦耐劳,亲力亲为,并且重视时间节点,“事须亲自为者,必亲自为之;须一日为者,必一日为之。”关于“俭”,同样也有三条,第一要心平气和,不与别人打架斗殴,毁坏家产;第二要量力举事,节俭开支,“婚嫁之事,宾客酒席之费,均不可好高求胜。”第三吃饭穿衣要注意“节衣缩食”,不要羡慕绫罗绸缎之类的衣服和肥美的食品。

此外,黄氏家规同样也对家庭生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“居家庭,宜以诗书为训;处家里,宜以谦让为先;治田园,宜以耕耨为本;立身行己,不出恭敬二端。”有谦和恭谨的处世之风,才会有兴旺百世的可能。

黄氏家规家训中以家庭教育为核心,以艰苦创业、和睦邻里为重点,为族人构建出较为严谨的行为准则。这些内容化作了整个黄氏家族的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,几百年来滋润着这个家族,也滋润着这个家族所生活的这方水土。

  (华南理工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谭元亨)

魏殿松:子弟之当教 教法之当正

陕西白河黄氏迁居白河已有200多年,家族已发展壮大到1万多人。在家族的延续发展中,他们始终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。

黄氏族人非常重视教育,《黄氏家规》中有着这样的要求:“七岁便入乡塾,学字学书,随其资质。渐长有知识,便择端悫师友,将正经史书,严加训迪,务使变化气质,陶镕德性”,对家族子弟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规范,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,同时将儒家经典和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学习内容,严格加以教诲。

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后代子孙走正直之道,“教法之当正”,不仅要学习知识,更重要的是明白如何做人。黄氏一族认为人品比技艺更加重要,“先德行,次文艺”。

家规是这么说的,白河黄氏一族也是这么践行的。在清代,黄氏族人黄存谟创办了白河县首个“义学堂”,不仅让黄家的孩子、也让别家的孩子到这里读书。黄氏族人不仅重视家族个人教育,还重视整个社会教育,其后人黄统任民国政府陕西省教育厅长期间,积极恢复了绥德师范和南郑师范两所省立学校,还在榆林、米脂、宝鸡、延安、南郑和安康等地兴办高中,在钟楼设天文馆,文庙设图书馆,武庙设体育馆,不遗余力地推动着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数百年间,黄氏家族秉承家训,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,其尊师重教的优良家风影响着子孙后代,激励着他们不断奋进。

  (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、故宫博物院书法家 魏殿松)

  • 电话:0086-29-86119111
  • 地址: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A1区开元路2号
  • 邮箱:sxrqjt@163.com
  • 邮编:710016
Copyright © 2011 Shaanxi Gas Group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 陕ICP备11014167号-1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82号 能源监管热线:123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