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系统
中国和日本、德国的互联网之比较
时间:2016-08-05 00:00:00  浏览:0次  来源: 搜狐  作者:政策法规处
恢复窄屏

 

对于大多数企业或个人来说,所谓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

近几年,自从“猪”与“风口”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开始,被众人广泛所议论,说什么只要站在风口,猪也能飞起来。但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,大风过后呢,遍地死猪的光景是何等的凄惨。毕竟,猪本来就不会飞。

日本

1956~1985年,日本GDP涨了30倍,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。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,外汇积累剧增,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,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,此外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本土之外的省。

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,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。繁荣之下,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,日经平均指数在1990年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。

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,其他产业空前繁荣,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开始飞起来了。

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。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,总有停歇的时候,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,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,从而导致连环崩破。

事实也如此,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。1990年以后泡沫崩溃,日本的房价、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,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,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。

直到现在,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。从开始“消失的十年”进而延伸到“消失的二十年”。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,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。

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,近十几年来,中国走到了前面,这是让人欣慰的。但有了日本人当“猪”的经验,我开始为中国担心起来。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,而且在大的国家形势下,在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口号下,新一轮的风开始呼呼地被吹起来了。

天上的猪与地上的牛

在1990年初,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,可以用“死猪遍野、惨不忍睹”来形容也不为过。企业倒闭无数,失业者猛增,房价被腰斩,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。若不是日本制造业的支撑、和服务业的奉献,日本国民的坚韧,恐怕情况会更糟。日本如此一路走来。

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,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,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,凡是名字里带“.com”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,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。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,没有上市创业公司,有风投公司不断地投入。

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,一时间风光无限。按现在的说法,那就是起风了,日本猪开始站在了风口。其实,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、GMO、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。

互联网前景虽精彩,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。正如大家所周知的,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,同样,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。不久,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“猪”们纷纷坠地,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,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“不靠谱”而找不到好的工作。大家知道,日本人是很忌讳跳槽的,跳了槽以后就不太好找工作了。

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。也有许多百年企业,像牛一样,还是默默在地上耕耘,所以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大。他们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和商品。没有站到风口去跃跃欲试。

猪的起飞,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,而不是产业的胜利,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。在中国,这方面的事例更多。

早些年,VCD、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,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。再近几年,中国的光伏产业,太阳能产业等更是经历了“大猪小猪飞满天”的产业神话,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。面对超百亿的业绩巨亏,一贯高傲的汉能薄膜(00566.HK)掌门人李河君也不得不低头承认其尴尬的企业商誉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事实上,汉能薄膜去年净亏损额达到122.33亿港元(约合101.99亿元人民币),是前四年盈利总和的近两倍,成为国内唯一亏损的光伏上市企业。其将首要原因归结为股票持续停牌对公司声誉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不仅如此,去年底,宜家、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曾先后中止与汉能的合作计划,屡屡让汉能陷入现金流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的境地。

德国

在互联网产业方面,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似乎没有什么建树。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,源于德国的工业4.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,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.0概念股和工业4.0板块,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,已经站到了风口,等待下一次风起。

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,固然重要,即便没有,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。而制造业则不是,尤其是工业,更是要脚踏实地、埋头耕耘的。对于人们生产、生活之基础的工业,即使是工业4.0概念,还是需要踏实耕地的牛。

有人说德国上网很困难,这也可以部分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。当然,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,让其稳立欧洲龙头。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。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,但电商却不发达,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,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。

“工业4.0”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。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,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、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,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(CPS)为基础,以生产高度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。

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,以至于中国各地一股脑地开始搞各种工业4.0研讨会,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“互联网+”做战略转型,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,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,一飞冲天。

工业4.0不是一阵风,也不能把各种猪吹上天。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、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,以及资金成本、人工成本的高位。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,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。

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,尤其是汽车产业。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,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,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。最终,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,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。

对急于通过工业4.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,工业4.0不是灵丹妙药,更不是保健食品,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。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,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,必然会有收获。

中国互联网飓风

我们比较一下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吧。整体而言,中国的互联网产业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,也更财大气粗,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。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。打开电脑,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,缺乏吸引力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至于社交网络,更没有中国的QQ、微博、微信、淘宝、滴滴打的,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APP了。

其实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,绝对不在中国之下。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,例如地铁导航、车站案内等,在中国是没有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APP的。例如,地图应用方面,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,高德地图和日本的相比,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。当然,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,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,成为行业巨擘,并迅速横向扩张。

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,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,最大的门户是Yahoo,即使本土的Line,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。我想,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,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,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。

中国互联网产业,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。这个不用多解释,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每隔500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,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日本是完胜中国的。

在中国互联网上,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,或者秒杀抢购,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,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。点赞的点赞,发泄的发泄,不亦乐乎。这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。年纪大跳广场舞,打麻将,年纪轻的就是玩手机。无手机不欢,连上茅房也机不离手。当然,现在连年纪大的也开始在子女的指导下,可是加入了互联网大军的行列。

传说中的大V、公知、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。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,在微博上发布新品,或和商家相互攻伐。在朋友圈里卖东西。然而,在日本,很少有上述的场景。

在日本,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。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,在社交网络上聊天、上购物网站扫货,根本就不会发生。而导入率极高的MDM(移动设备管理)软件,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。

日本公司老板在拜访了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之后,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,极为震惊。在日本是不可能的,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,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。然而,正是以上的一切,支撑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这艘巨船。

中国需要更多默默耕耘的牛,而不是满天飞的猪。

  • 电话:0086-29-86119111
  • 地址: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A1区开元路2号
  • 邮箱:sxrqjt@163.com
  • 邮编:710016
Copyright © 2011 Shaanxi Gas Group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 陕ICP备11014167号-1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82号 能源监管热线:123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