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系统
关于互联网工业的“警示名言” 且行且珍惜
时间:2015-10-20 00:00:00  浏览:0次  来源: 工控中国网  作者:政策法规处
恢复窄屏

 

10月15日-16日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,在中国再次掀起一股“工业互联”大潮。当前,互联网是创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,尤其在国务院发布“互联网+”行动指导计划之后,全国各个地方都兴起了贯彻“互联网+”指导意见的热潮。“互联网+”的重点是互联网+工业,那么在此次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大会上,各界专家们对互联网工业都有哪些“警示名言”?

1、下一场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带来的——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约瑟夫·萨尔沃

约瑟夫·萨尔沃表示,在我们所处的时代,软件已经改变了物理的世界。工业互联网建立后将会形成巨大的价值,让所有人变得更为高效,让所有人的生活得到巨大改变。

工控注释: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体现,也是目前推进制造业互联网+战略的重要实践。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互联网+的战略先驱。从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关系来看,工业互联网能够助跑智能制造。

例如,过去15年是消费互联网,解决的是存量产品的销售,而未来15年将会有新的场景或生态出现。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,将降低产业门槛,支持转型升级,催生新业态。

在这种转变之下,工业互联网推动五大转变:

一是产品形态的转变:过去的产品是物理的,未来的产品则是数字和物理相融合的;

二是生产模式的转变:过去是大规模生产模式,未来则是柔性动态组织模式,产品定制、专业分散、生产的单位是互联互通的;

三是生产设备的转变:过去的生产设备更多是一种人体力的延伸,未来的设备之间可以互联互通,机器可以自动按指令操作;

四是生产者的转变:过去的生产者只是执行者,未来的生产者则是产品的创新者;

五是消费形态的转变:过去是厂家将成品通过物理或者网络渠道销售,未来的消费形态则是消费者提出需求,参与产品创新与生产,厂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的定制产品。

从以上五种转变中,我们清晰地看到,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意者、设计师和生产者,软件和硬件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,同时也将催生产业生态重新架构,一个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新世界正在出现。

2、全球范围内,融合互联网的工业转型没有成熟模式供参考借鉴——西门子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

西门子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表示,在全球新的经济形势下,工业转型升级再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,成为拉动经济复兴的重要引擎。但是,在全球范围内,融合互联网的工业转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,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借鉴。

工控注释:德国西门子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和智能以太网,打造了数字化的制造工厂;美国通用电气再造了数字化生产流程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与协作的平台;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,实现生产线上“机器换人”;海尔打造黑灯车间和无人工厂,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……

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,全球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都在加快变革,抢占未来发展先机,全球主要国家也在探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。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,要建立一个全国性制造创新的“工业互联网”;德国要以工业4.0的指导原则,进一步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;中国提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,力求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。

但是,这些仅仅是探索,它们并不能成为发展互联网工业的路标指引。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则所说:“互联网工业之路,是一条没有路标指引的道路。海尔在这方面的尝试,与其说是实践,不如说是探索和试错。”

3、制造业的明天,一半以上的价值是由创新设计来体现,一半以上的创新是由创客或极客攻克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秉恒

卢秉恒表示,制造业的明天是实现一半以上的制造是个性化定制的,一半以上的价值是由创新设计来体现的,一半以上的业务是由众包来完成的,一半以上的创新是由创客或极客攻克的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选择好切入点。

工控注释:“互联网+”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,在“互联网+”里面的互联网,其内涵大大扩展了。因此,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出现以后,互联网进入到生产性服务的领域,互联网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下一代互联网,它要面临的是新一轮产业变革。

可以说,相比于上一个企业信息化时代,互联网化解决的是商业模式变革和创新的问题。

IDC公司曾经分析过,1985年全世界是以计算机作为创新平台,2005年以互联网作为创新平台,到2020年以前会以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作为创新平台。在汹涌而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,企业价值体现的重点与战略思维都需要重新审视。产业互联网对于处在企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来说,是难得的跨越发展机会,网络经济会成为发展的新引擎。当然产业互联网不仅需要技术创新,更需要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。产业变革是机遇,更是挑战,要以创新驱动迎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。

4、推动“互联网+”,应主动与国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

邬贺铨表示,互联网不仅是基础设施,而且是创新平台,是创新要素库,是新业态的摇篮。中国在制定和推动“互联网+”等战略时,学习借鉴了德国工业4.0的概念,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。在推动“互联网+”以及“中国制造2025”时,同样应主动与国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。

工控注释:互联网工业体现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和融合。因此,互联网制造企业都应该对合作共赢提出新期待,以更好地推动全球“互联网+工业”各领域的协同发展。

例如,在未来工业新领域时代,更加强调自主、智制,我们不但要管理企业内部一些流,也要管理供应商,要管理客户,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,这样我们涉及越来越多的供应商,更多的实体、更多的合作伙伴,这样构成很大的网络。

这个过程,融合、合作是必然的趋势,实体经济企业、互联网企业、电信企业跨界融合、协同互动、改革创新,而不是互相颠覆。

正如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制造业部的制造总监罗伯特.海格斯所说:“智能制造其实是合作,比如说中国有中国制造2025,德国有工业4.0,美国也有互联网工业等等,在政府拿出投资来进行规划研发的同时,我们也需要一个整体互联网的联盟。”

5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动机,两者不能偏废,不能失衡—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

李毅中表示,目前我国经济处于“旧力渐弱,新力将升”的阶段,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、企业效率下滑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、地区和行业分化明显。但与此同时,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,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动力,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发动机,这两者必须同时发力,不能偏废,不能失衡。

工控注释:近几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动力。这里从两大方面可以体现,首先,从去年到现在,高科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高5个百分点,像电动汽车、工业机器人这些高端产品的质量产量明显增加,甚至成几倍的增加。其次,工业企业利润总的趋势是下降,但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幅是14.6%,二者有很大反差。其次,工业投资18.7%,高技术产业投资是13.3%,新兴产业还要加快发展,来弥补传统产业减弱掉下来的那一块。

互联网工业实际上包括四方面内容,一是数字化的智能制造,二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,三是网络化的协同制造,四是社会化的服务性制造。其中,智能制造主要“两个IT”,后面三个内容主要是互联网平台去创造新模式、新方式。

无论是新兴产业,还是传统产业,都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。从这个层面来讲,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,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必须同时发力,不能偏废与失衡。

6、互联网+工业、互联网+消费有很大区别,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需要技术突破——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

于海斌表示,联网 概念是此前很多实践经验的累积,互联网+工业、互联网+消费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,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。

工控注释:这两年,互联网+、工业互联网、工业4.0等概念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,但事实上,这些概念都是之前很多经验的积累。

互联网工业中的互联网其实跟最开始的互联网概念不太相同,包括了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内容。当下,网络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方面已经比较成功了,但是在工业领域还远远不够,互联网+工业、互联网+消费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,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。

我们知道,美国制造业高度发达,是互联网第一强国,其工业互联网更侧重网络和信息服务,核心是构建工业信息高速公路,保持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;德国是制造业强国,装备制造技术世界领先,德国工业4.0更关注装备和技术升级,突出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这两大主题。而我国的特点则是互联网比较发达,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。这点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.0补课、工业3.0普及、工业4.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,信息化技术、生产技术都是要补足的课程。

【结语】

互联网工业的实践之路怎么走?从上述这些“警示名言”中,你是否找到了些许答案?

工业4.0、中国制造2025,互联网工业炙手可热,可以说这是新的一个风口,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站在大风的风口,借着风势能够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。笔者希望国内的企业都能顺利抓住风口上的机会,从小事做起,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,卡位一定要卡得早,在核心竞争力上能够跟上这一波时代的变革。

最后,送上本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参会各方达成的6项共识,以指引企业走向“光明”,各位且行且珍惜:

深化务实合作,融合创新发展;

建立创新联盟,发挥智库作用;

转变发展视角,强化全民体验;

创新业态模式,带动产业升级;

构建开放生态,实现共创共赢;

加强体系建设,完善制度标准。

  • 电话:0086-29-86119111
  • 地址: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A1区开元路2号
  • 邮箱:sxrqjt@163.com
  • 邮编:710016
Copyright © 2011 Shaanxi Gas Group Co.,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 陕ICP备11014167号-1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82号 能源监管热线:12398